誤會1:我的聽力還行,現在不需要配戴
有很多長者認為自己的聽力還可以,不願意接受助聽器的幫助。這些長者往往會說:「我的聽力沒問題,你們說話我都能聽得到,電視我也聽得到。」事實上,他們聽得到的原因是別人與他們說話時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而且電視機的音量也調得很大。經過檢測,這些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
誤會2:戴了助聽器會有依賴性,聽力下降更快
有些人不願意戴助聽器是擔心對助聽器會有依賴性,戴了再也摘不下來,聽力下降更快。理論上講,助聽器可以延緩聽力衰退的現象,保持原來的言語識別能力。有研究顯示,老年性耳聾的言語識別能力差可能與中樞系統功能障礙及患者的認知能力有關,早期配戴助聽器可以保護患者的中樞神經言語識別功能。
誤會3:聽力下降了,重配太花錢
一些長者以為助聽器就像老花眼鏡一樣,隨著視力的下降就要再配度數更深的眼鏡,助聽器也要不斷更換,其實不然。助聽器具有調節功能,可以隨著聽力下降,在助聽器上進行相應的調節。一對助聽器如果保護得當,可以使用好多年。
誤會4:親友有個閒置的助聽器,我可以拿來戴
隨便買一個助聽器或使用別人的助聽器都是錯誤的做法,因為每個人的聽力程度都不同。聽力下降分為不同的類型,有高頻下降型,即聽不到高頻的聲音;也有低頻下降型,即聽不清低頻的聲音。因此,長者如需配戴助聽器,必先到聽力中心進行聽力檢測,了解聽力程度,再進行助聽器驗配。
誤會5:雙耳均有聽力損失只戴一個助聽器即可
部分單耳配戴了助聽器的長者後期效果都不滿意,尤其是在環境噪音比較大或人多嘈雜的環境。他們經常抱怨:「我戴了助聽器為何還是聽不清人家在說甚麼?」他們往往把責任推到助聽器上,說助聽器不好之類的。其實,在雙耳均有聽力損失的情況下,雙耳配戴助聽器是較可取的做法。因為雙耳配戴助聽器可以明顯地提高言語識別率,比單耳更有方向感,還可以增加聲音的立體感,使聲音清晰而飽滿。
誤會6:不適應戴助聽器
戴上助聽器後,長者會聽到以前聽不到的一些環境聲音,如水管的流水聲、排氣扇的轉動聲、走路的腳步聲等,會覺得過於嘈雜,因而感到厭煩。這時應該告訴長者,他能聽到聲音是一件好事,證明聽力提高了,不習慣只是暫時的,慢慢就能適應。
誤會7:價格昂貴
「價格昂貴」是長者不願配戴助聽器的一個主要原因。根據長者聽力損失程度及聆聽需求的不同,所要求助聽器的功率大小、清晰度都不同,價格自然也有差異。目前,市面上助聽器的價格由一兩千元至上及萬元不等,但這並不意味著,越貴的助聽器就越適合。總的來說,聽力損失時間越短,聆聽需求越少,助聽器價格就相應較低。因此,長者出現聽力下降應盡早配戴助聽器,一來可以早期改善聽力,二來可以節約費用。
誤會8:影響形象
很多長者無法接受自己「耳朵不好使」的現實,認為配戴了助聽器,就好比承認自己是聾人,影響形象。事實上,新的技術已經把這些助聽設備元件製造得很小巧精密,配戴後很隱蔽。目前最小巧的超隱形定制機只有花生米大小,更有新式助聽器的外形與一般無線藍牙耳機無異,實用又美觀,完全不影響儀表和形象。
誤會9:戴上不是聽不清,就是太吵
很多長者在出現聽力問題後,會在就近商店購買「便宜」、「合適」的助聽器戴上,但戴上之後覺得又吵又聽不清。這樣的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因為購買助聽器前是需要進行聽力測試而配制出最適合個人聽力狀況的助聽器,不能隨意購買和使用。